“体育产业的春天到了”,这句话曾在过去很多年里被不断重复,但这一次,从业者们有了比以往更充足的信心。
由于双减政策的强势出台,教育回归本质也是众望所归,素质教育终于可以与学科教育比肩,交叉注入孩子们的成长过程,体育教育自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块,市场需求的空前大增让从业者们看希望。
在卓越教育投资&并购合作部负责人梁颖琳看来,体育培训的产业空间很大,不仅是培训本身,它涉及到体育装备、体育赛事、体育科技,体育场馆等上下游的各类企业,这些都是对体培的重要支撑。此外,体培本身的品类也非常丰富,冰雪、游泳、射箭、球类、赛车类等等,“任何一个单品发展好了,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巨头。”
在这种局面下,走到尽头的K12巨头们也开始在体培领域寻找可能的新出路。新东方已经花费千万元投资主营冰滑培训机构万域芳菲,天津分校也公开表示将开设体育课;学而思不少分校也增加了体育类教育培训;与体培渊源颇深的卓越教育也将重点转型为体培机构。
K12巨头们接连转战传统体培领域,为这个行业带来强势冲击,不少从业者将其称之为“降维打击”。对整个体培行业来说,新兴势力的输入是不可多得的利好,但将K12的发展模式嫁接传统到体培行业,能否成功引领其行业变革,不少人其实持怀疑态度。
— 1 —
体培陪跑十余年,精耕一亩三分田
一直以来,体培行业并不被资本所看好,最大的痛点在于难以做到标准化、规模化的发展,体培行业长期停留在“以教练为主导、劳动密集型”的传统发展模式中,教练速成,无证上岗的情况也较为普遍,因为高度依赖“教练”个人,企业自身很难创造更多的价值,让资本看不到任何增值空间。
在蓝象资本合伙人周爽看来,不只是体育培训,任何一个依靠传统模式生存的企业都不具备风险投资价值,“因为风险投资的基本诉求就是,资本能够加速这个企业的成长,并带来超额收益。”显然,如今只有善用互联网与科技赋能的企业,才是资本眼中有发展前景的合适对象。
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分类,体育培训行业一直身处蓝海,却从来没有真正发展起来,尤其在经历几年前的一次体培投资热浪后,迅速冷却下来的市场给所有从业者带来一场空欢喜,也让大家突然反应过来:这场始于行业自嗨的,终于无人买单的败局,究其根本,仍在于长时间以来体培行业边缘化的存在。
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,体育就一直遭遇严重边缘化,体育课通常也是可有可无的存在,薄弱的受众基础让这个行业几乎没有可发展的空间,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时代,家长们为孩子投资体育培训的意愿很低,全民运动的口号喊了好些年,但仍难以撼动青少年唯“分”是图的根基。尤其是青训体培,陪跑学科教育十几年,靠的是别人嘴里的残渣养活自己。
在没有足够用户的基础上,行业发展前景暗淡,行业体量很难得到突破性发展,自然在各方面也落后于其他热门行业。
最直接的影响,就是人才。体培行业一直被称之为人才洼地,大多数创业者来自国家退役教练和运动员,他们体育专项技能突出,但大多没有经营企业的经历和能力,更适合“以教练为核心”的小培训班模式,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,类似于传统的小农生产。
体培行业难以形成规模化扩张的另一个方面,在于场地限制。由于对场地要求过高,昂贵的租金使得成本居高不下,且每一项运动品类所需的场馆不同,仅仅是吊顶灯具的设置,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的要求就完全不一样;维系一个游泳馆,也要讲究水温、水质的控制……这些场地的细节控制,要远高于其他学科对线下场地的要求,因此,想要实现场馆的标准化运营更是难上加难,这就大大限制了体培行业的规模化发展。
— 2 —
K12正规军优势何在?
体培行业通常用“小米加步枪”来形容自己,相比之下,装备精良、模式成熟的K12教培就更像是“正规军”了,K12在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强势增长,深耕教育行业,熟练掌握互联网时代新打法,他们转战体培,可能只需要在教研方面针对素质教育进行重新打磨,其市场体量、获客能力、运营、组织、管理能力等,依然非常强大。
业内有人会将K12巨头的到来称之为“降维打击”,当然,也有可能是“降维赋能”。拥有足够资金和口碑积累K12巨头们,同时玩转O2O和科技赋能,在对教育培训的标准化运营上要远超体培企业,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讲,标准化意味着可复制,可复制则意味着可快速扩张。
以新东方和好未来一直摸索的“双师”模式为例,所谓双师实际上就是“名师+辅导老师”,通过辅导老师对名师课程进行二次讲解,以缩减学生与名师之间的鸿沟,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,这种双师模式,不仅适用于线上及线下培训班,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的课堂场景。由于双师模式对辅导员要求不高,对于教育资源欠缺和师资力量薄弱的落后地区,是重大利好。
在效益上,可以说双师模式对名师资源的整合利用,以及成本控制上更为极致,同时,也更利于优质课程产品的下沉普及,从而有机会打开庞大的下沉市场。
在周爽看来,K12企业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他们对互联网和智能科技的运用能力上,这两者都有助于快速提升企业的培训效率。她举例道,在传统教育模式下,优质教育往往需要一群老师来支撑一个学生,欧美贵族家庭就是这么干的,但这种模式不能解决中国上亿学生的教育问题,“所以科技流相信一定要用科技的方式替代部分老师的职能,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。”
因为掌握标准化生产和快速扩张的能力,资本偏爱K12。据周爽透露,蓝象资本近期就投资了两家做芭蕾和瑜伽的培训机构,创始人都出自K12,都在做OMO和智能硬件赋能,这让他们看到了有别于传统体培机构的发展模式,也看到了扩张的可能。
不过,对于体培行业规模化扩张这一点,也有人提出了异议,曼城足球俱乐部中国区商务总经理汤锡钢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,足球培训机构不一定要追求全国连锁,“如果能够深入覆盖一座城市的每一个社区,让孩子一出门就能找到一个方便、信任、体验很好的培训机构,这是我眼中的成功,也是在欧洲发达国家的成功。”在他看来,做体育培训不能一味追求规模、效应和资本投资,在资本进入后,机构也会面临运营、品控等各个方面的挑战。
周爽在接受“互联网+体育”采访时也表示,新东方在一路的成长过程中没有风险投资,“但它不需要风险投资,它需要的是领导力和组织管理能力,这也是体育培训行业当前面临的难题。”
— 3 —
是降维赋能还是水土不服?
作为人才洼地的体培行业,K12人才的涌入自然会带来新的玩法,能否搅动这片蓝海,资本也十分期待。
在周爽看来,任何一个传统行业,都有可能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得到质的飞跃。早先的教培行业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,曾几何时,新东方也只是一个小培训班,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俞敏洪几乎成功把握住每一次转型先机,一步步把自己的教培小作坊盘成K12教育大集团。而在零售、餐饮、出行、健身等各个传统行业,通过互联网思维和科技手段,也已经成功孕育出京东、美团、滴滴、Keep这些行业巨头。
“所以体培行业也一样,在K12人才的助力下,或许能引导传统体培机构走向精细化、智能化的发展道路,全面提升这个行业的服务性能。”
对于K12企业而言,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学生、教室甚至教师上的重合度较高,且教学模式雷同,同一套班子转去做素质教育,部分经验甚至可以直接套用,算是一条合适的出路。
但相比于艺术、文化这些学科,体育培训则与学科教育相距最远。
梁颖琳解释道:体育训练场馆与K12的线下培训班在场景设置上完全不同,K12的教室显然更适合教授美术、围棋、文化等等这些对场地要求不高的学科,而要进军体培行业,仅仅是找地、拿地、装修这些就要额外花费很大精力,并且成本高昂,“所以对K12企业来讲,文化艺术类教育显然比体培更适合它们。”
此外,体培行业进入规模化和科技化的门槛也是最高的,首先,体育培训对场地要求高,不仅场地租赁压力巨大,前期投入大,回本周期长,而且素质教育利润一直不是很高,有可能无法弥补成本投入。另一方面,体育培训机构严重依赖线下,重视线下团队作战的互动体验,如果为了规模化发展,强行进行线上线下相融合,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,适得其反。
所以习惯标准化运作的K12企业,如果对体育没有若干年的积累,可能不愿冒险来啃体培这块硬骨头。
对此,梁颖琳也十分认同。据她透露,除了现金流比较充足的卓越教育、新东方在体培领域有所布局外,其他K12企业似乎还没有大动静。另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现在很多K12企业甚至直接选择闭店,而不是往体培方面转型。
行知至千CEO、小雨象创始人魏良军也曾表示,学科教育赛道的大公司“身强体壮”,可以抢道甚至“鸠占鹊巢”,但本身就运营维艰的小机构就很可能死在半路上。
所以在梁颖琳看来,未来会重点发展体培的公司,可能更多来自这个产业的上下游企业,比如做体育装备、体育赛事等公司,相比于K12,他们的基因有更多重合之处。
当然,更多从业者相信,只要有K12人才愿意深耕体培行业,引发行业变革只是时间问题。体培行业虽然发展缓慢,但巨大的市场空间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的投入,资本市场日前也在密切关注体培机构的转型动态,对K12人才更是亲睐有加,可以说,转型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风向标。